2022-01-04来源:科技日报
灯火万家,星河一道。2021年的指针走到最后一圈。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这注定极不平凡的一年里,科技工作者们为党的百年华诞献上了辉煌的贺礼。
这些成就中的代表,在2021年的最后一天,出现在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新年贺词中:南水北调的世纪工程、塞罕坝林场的“绿色地图”、“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辰、20亿剂新冠疫苗、三位“太空”出差航天员。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科技“热词”背后的创新故事,和2021年来一场充满科技范的告别。
“祝融”探火
2021年5月15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成功着陆,中国成为第二个成功着陆火星的国家。截至2021年12月23日,祝融号火星车已运行超过210个火星日,环绕器在轨510多个火星日。
照片上看起来“又萌又可爱”的祝融号火星车,已经完成了很多“科幻”任务,在火星上留下了中国的印记。
这是祝融号火星车的日记:
2021年5月22日,我驶离着陆平台,踏上火星大地进行巡视探测,开启火星“探险之旅”。
2021年8月15日,我完成了既定的90个火星日的科学探测任务。
2021年11月,我与欧空局“火星快车”探测器进行通信测试并向地球传回数据,实现了太空“握手”。
…………
在祝融号火星车的“日记本”的最后一页,还记载着中国未来的太空梦想:按照中国行星探测工程的整体规划,2030年前后,中国将以火星探测为主线,开展小行星探测、火星取样返回和木星系探测等任务。
“羲和”逐日
2021年10月14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采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实现我国太阳探测零的突破。
这标志着我国正式步入“探日”时代。
“羲和号”将实现国际首次太阳Hα波段光谱成像的空间探测,填补太阳爆发源区高质量观测数据的空白,提高我国在太阳物理领域研究能力,对我国空间科学探测及卫星技术发展有重要意义。
中国目前已经制定了两个太阳探测计划:“羲和”和“夸父”。
“羲和号”是太阳Hα光谱探测与超高指向精度、超高稳定度卫星平台试验的科学技术试验卫星,实现我国太阳探测破冰之旅。羲和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太阳女神,是掌管时间和历法的太阳神,并以太阳母亲的形象为人所知。
“夸父”计划是研制发射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卫星,对太阳进行科学观测,已纳入中国科学院先导计划。夸父源自《山海经》,夸父追日,最后化身为夸父山的传说广为人知。
作为航天大国,中国及时开展太阳探测活动,十分必要,恰逢其时。
三位航天员正在浩瀚太空“出差”
此刻,在天和核心舱,三位中国航天员正在中国人的太空之家和全世界一起迎接新年。
2021年10月16日,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把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顺利送入太空。
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21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的第2次载人飞行任务。中国空间站开启长期有人驻留时代。
那之前约1个月,首批进驻空间站核心舱的神舟十二号任务航天员圆满结束了为期90天的太空之旅,顺利返回地球。
18年前,也是在10月16日,首飞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环绕地球飞行14圈后返回,完成中国人首次飞天壮举。
更为巧合的是,神舟十二号发射的日子,是我国首颗氢弹爆炸成功纪念日。而神舟十三号发射的10月16日,这一天是我国首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纪念日。
因为传承,所以浪漫。因为奋斗,所以伟岸。如果奇迹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
20亿剂新冠疫苗
最早承诺将新冠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最早支持疫苗知识产权豁免,最早同发展中国家开展疫苗生产合作——在这场全球疫情大考中,中国疫苗正在帮助全球多国人民筑起免疫防线。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会议场合20多次提到“抗疫”。他心系发展中国家,亲自推进疫苗国际合作。
2021年,中国新冠疫苗已走遍六大洲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中国迄今已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近20亿剂疫苗,占中国以外全球疫苗使用总量的三分之一,成为对外提供疫苗最多的国家。
尤其是在有的国家超量囤积疫苗、大搞“疫苗民族主义”背景下,中国疫苗成为“人民的疫苗”“世界的疫苗”“可及的疫苗”,给世界带来了希望。
塞罕坝林场的“绿色地图”
塞罕坝,意为“美丽的高岭”,它位于河北省最北部、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有着世界上面积最大(110多万亩)的人工林。
半个多世纪以前,这里“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如今,如果把这里的树按一米的株距排开,可以绕地球赤道12圈。
半个多世纪,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将荒漠沙地变为一片绿色海洋。
这是一大笔绿色财富。这笔财富离不开科技的力量:正是对塞罕坝地区宜林的科学判断,对塞罕坝造林主要树种的选择决策,对适宜于当地的造林方法和技术的不断探索,和与时俱进的管理和技术革新,造就了塞罕坝的绿色奇迹。
在习主席2022年新年贺词里,还提到了“黄河安澜”。他说,黄河安澜是中华儿女的千年期盼,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牢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精神,才能书写更多“荒原变林海”“河清海晏”的美好传奇。
南水北调的世纪工程
2021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7周年。
7年来,南水北调工程累计调水494亿立方米,1.4亿人的生活得到改变、40多座大中城市的经济发展格局得到优化,发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2021年5月中旬,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南省南阳市,专题调研南水北调。总书记指出:“我对这件事一直十分重视。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之前看到相关报告,我说这件事要专门来研究一次。”
南水北调,缓解了北“渴”。全面通水7年来,近500亿立方米的优质水源源不断地流入北方千家万户,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局面从根本上得到缓解。
而这并非南水北调世纪工程的终点。《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提出,南水北调的根本目标是改善和修复黄淮海平原和胶东地区的生态环境。
绿色,始终是这一项世纪工程的底色。(实习记者孙瑜记者崔爽;资料综合科技日报、新华网、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吴婷